English

肥胖和心理社会因素有关

1999-09-20 来源:生活时报  我有话说

随着社会发展胖人越来越多,60-70年代很少有胖孩子,可是,现在有很多胖孩子,这个现象很难用生物学观点来解释。因此,科学家用观察和统计学的方法来研究这些现象,提出了新的医学模式即生物、心理、社会医学模式,他们认为仅以生物学角度解释疾病,已经不能正确认识疾病了,现代许多疾病要从社会、心理的角度来认识,肥胖就属于这类疾病。

社会因素导致肥胖现象,在我们这个社会表现很明显。第一,改革开放后,生活水平突然提高,以前吃饭问题一直困扰着我们,在历史上恐怕从来没有像今天这么多的食物供给。第二,我们的文化传统重视吃,过年过节要吃,红白喜事要吃,朋友聚会要吃等等,在生活水平提高时,这些观念全可以实现。最后,现代化的生活使我们的活动变少了。这些现象都是导致肥胖的社会因素。

心理学研究发现,人格特征和情绪影响人的摄食行为,例如,具有自卑性格、焦虑情绪的人,可以通过进食来满足自身对安全和自尊的需要,缓解或减少消极情绪,结果导致进食过多、肥胖。人是怎样学会以摄食来缓解消极情绪的?布鲁茨(P.Bruch,1961)认为,有些母亲不能分辨小孩哭闹的原因,只要哭闹就当做饥饿,都用喂奶来解决,正是这种过度喂养活动导致了肥胖;同时,由于这些孩子从未学会辨别饥饿、愤怒、恐惧或焦虚等情绪状态的差异,他们认为这些情绪都可以通过进食解决,这可能是引起成年肥胖症的童年期根源。

预防肥胖从母亲做起,家长要了解孩子的精神需求,不要以为孩子只需要吃。社会其他成员也要转变对吃的态度,创造出一些符合现代生活的社交形式,这样做对自己、对社会都有利。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